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

4S店、保养店、综合维修厂和洗美店之间的激烈保养竞争

发布日期:2019-07-30 阅读次数:65 来源:汽车服务世界

中国的车龄已经来到一个临界点,车主的保养需求将会井喷式爆发。而有需求就会有供给,所以保养一时间成为各家争夺的重要领地。


保养似乎正在成为汽车服务行业中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

其实在早期,保养更多是4S店的业务。做综合维修厂的看不上保养,因为嫌弃保养没有技术含量,而做洗美的可能又做不了保养,因为缺少保养所需要的技术水平。


但是发展到今天,情况却完全发生了改变。做洗美的门店纷纷上保养项目,做综合维修厂的也大打保养牌,而且市场上更是出现了多家专注汽车保养的连锁品牌。


门店为什么纷纷“爱上”了保养?保养对门店又意味着什么?各家相继上保养是否符合商业的本质?而保养价格战又该不该打?这些现象在市场中都在发生着,但似乎又没有确切的答案。


01

保养为什么“热起来”?


一种合理的解释是,中国的车龄已经来到一个临界点,车主的保养需求将会井喷式爆发。而有需求就会有供给,所以保养一时间成为各家争夺的重要领地。


其实,4S店对于所销售的车型具有最高的服务解释权和技术解释权,他们在当地拥有最好的场地资源、技术资源和标准资源。因此,理论上说,4S店在保养上最有技术和服务优势。


但4S店也有自己的“先天不足”,整体上4S店的位置相对偏远,这就让消费者在保养时不便捷。另外,耗时和价格昂贵也是4S店给消费者留下的刻板印象。


这样的一种认知,一定程度上让独立售后市场在保养上大有文章可做。也正因为如此,很多推保养的门店,主打的亮点便是距离近、速度快以及价格低。


“行业都在向保养聚焦,保养也属于新的增长点,无论是创业型公司,还是巨头入局,都是关注保养,因此保养的话题变得更多。”大唛养车总裁白文国表示。


但目前,市场似乎陷入一种误区。


本质上,汽车保养分为常规保养和深度保养,但很多门店的做法似乎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,误以为保养就是约等同于换机油。


“现在市场中有些搅局者把所谓的车辆保养异化了,大家对保养的概念似乎有曲解。所谓的保养并不只是换机油。”笛威汽车科技董事长刘晓冰说道。


刘晓冰认为,汽车服务不只是解决技术问题,它还有保障问题,以及服务场景和消费者体验的问题。因此,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和不同的车辆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

“今天所谓的服务标准,是你在不同的消费环境下的,内容是不一样的,五千公里的保养、一万五千公里的保养和三万五千公里的保养,对于车辆所实施的内容是不一样。”


刘晓冰强调,大家把车辆保养就当成换机油这一件事情,但这其实是最基础的入门级的保养。


02

保养是入口?


“为什么现在修理厂的日子不好过?因为没有有效流量。想留存却没流量,怎么可能好过?”哈贝卡总经理张亚峰说道。


门店流量不足或下滑似乎成为很多门店老板的共识。


“从今年春节之后,整个的进厂台次,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路边小店,都在不同程度下滑。其实这种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大环境所致。”豫涛汽修连锁联合创始人宋全业曾在2019年汽车服务世界大会春季峰会上说道。


既然流量不足,那么引流自然而然就成为很多门店关注的重点。


洗车曾被认为是门店引流的重要手段。但现在,人们对洗车引流的功能产生了质疑,认为洗车引流的效果并不足。


曼芙丽董事长赵峰就是其中之一。


“通过洗车来进行转化,我认为是一个伪命题。本来这样的一种转化,比如从洗车转化到快修快保,就是很困难的,更别说在洗车这个基本动作都没做好的前提下。


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黄卫强则表示, 其实原本在行业里面,没有洗车是流量入口的说法的。13年之前,这样的论调,对我来说,闻所未闻。入口的说法是从O2O那股风潮才开始兴起的。


相比于洗车,保养现在是被很多人认为更具效果的引流项目。


用壳牌中国车用润滑油销售总经理孙凯的话说,保养客户是门店最具黏性的客户。“我们后面做过洗车类客户,但是我们发现洗车的客户并不是门店真正的客户,他们对门店没有忠诚度 。真正开始买保养卡的客户才是门店自己真正有黏性的客户,我们就把所有功能集中在这里。”


张亚峰在门店引流的实际操作上便着重强化了保养的作用。


张亚峰的做法是,以洗车为导流,以美容为增长值,以保养为副导流,深层次保养和维修来做二次增值。


有分析人士指出,洗车更多是服务属性,保养则具有一定的技术属性,如果要向维修导流,还是要通过保养。


宋全业也认同保养的入口项目性质。


宋全业的观点是,集客项目是要标准化的。而基于保养的价格已经被互联网打穿,作为标准化的保养是可以用来做集客的。


“门店流量的下滑,最主要还是自身的原因,预判能力不足,外部因素其实是次要的。很多老板对门店定位不清楚,客户在门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”白文国表示。


白文国对保养引流的问题并没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,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这样的做法。但是白文国从自身所接触到的来判断,认为这样的一种引流转化率会是整个做法的关键问题。“可能做到10%转化的都很少吧。”


宋全业也表达过类似观点。“随着现在的造车技术日益提高,车的故障几率越来越低,依靠保养获取的客户最终转化为快修消费者的数量也逐渐减少。”


03

门店纷纷上保养项目是不是好事?


如开篇所述,保养项目似乎成了行业的大趋势,甭管是原来做洗美的,还是原来做综合维修的,家家户户都不甘落于人后。


只是这样的现象合理吗?或者说这样的现象对保养市场是利还是弊?


在白文国看来,汽车服务行业存在不停换赛道的现象,但任何一种商业模式,其实做成功和做不成功,最大的因素是决心。“你在行业中定位是什么,只要服务品类做得好,商业模式行得通,都是可行的,行业要的是坚守。”


白文国认为,门店应该专注和聚焦,而不是一站式。在他看来,门店做减法应该才是正确的选择。“汽车后市场中,大家对汽车保养的商业形式,质疑的人有很多。甚至有人认为保养不挣钱,其实主要是看商业定位。”


百援精养赵明也认同聚焦的理念。


“为了让客户给我们打标签,我们有所做,有所不做。当什么都做的时候,客户是记不住你的。”百援精养CEO赵明表示。


赵明选择的就是聚焦和做减法。据他介绍,他们的门店只聚焦在“5种油液水、38个易损件和7个系统”。


恒泰汽车服务连锁总经理郑永杰有着类似的做法,虽然他们主要是做维修而不是保养。


郑永杰在经营过程中,起初是靠洗车和美容去引流,然后当维修做到一定程度,他们就开始压缩洗车和美容,最终将洗美项目变成为内部维修车辆而服务,由一站式转向聚焦维修。


“根据我目前的了解,一些平台快保也做,中修也做,大修也做。在这种情况下,真正把保养能够做好的还是少,因为没有聚焦到后市场保养这一段。”郑永杰曾说道。


我们用餐饮业中的龙虾品类作为对比。


早期的龙虾生意更多是专营的龙虾店在经营。可是随着龙虾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,做龙虾的地儿变得越来越多。


这样一种变化对龙虾的餐饮市场其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。


有媒体分析,不以龙虾为主的餐厅,疯狂打折促销,“吃三斤送两斤,吃一斤送一斤”非常普遍,他们不靠龙虾赚钱,而是当成引流产品,对专营店造成严重分流。


“所以,表面上看,做龙虾的利润高了,但实际上客流被严重分流,日子并不好过。”该媒体称。


04

保养价格战,打还是不打?


其实汽车后市场中的保养价格战,也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始了。


既然龙虾市场中的打折促销,造成了客流被严重分流,大家伙日子都不好过。那么保养市场的情况呢?大家伙的日子又过得如何?保养的价格战又该不该打?


宋全业认为,想要快速发展的连锁门店体系,没有价格作为大刀,很难快速的发展,会被淹没于后起之秀中。因为连锁最重要的抢客户的法宝就少了最重要的一环。


畅途汽车创始人温海庭是明确反对价格战的。他在2018年汽车服务世界冬季峰会上表示,市场上有很多9.9元送一次洗车或1升机油等案例,就是自己挣不到钱,透支门店的盈利,同时也把其他人弄死,相当于把电鱼机放到鱼塘里,不管大鱼还是小鱼,都会全部死光。


“这种电鱼式营销,让别人无路可走最终也使得自己无路可走。”


虽然多方都表示保养还没有到大战的层面,但价格战其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。而从价格战的维度去入手,顾名思义,价格是各门店比拼的重要手段,虽然可能不是唯一手段。


那么,价格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?我们权且用一道算术题去做一个简单的定量分析。


假设A门店一次保养收费200元,一年保养300次,全年的保养固定成本是5000元,每次保养的浮动成本是50元,那么A门店的保养年盈利是多少?如果保养次数增加10%,年盈利是多少?如果浮动成本下降10%,年盈利又是多少?如果单价下滑10%,年盈利是多少?如果单价增加10%,年盈利又是多少?


根据计算,对应以上几种条件,A门店的保养年盈利分别是40000万元、44500元、41500元、34000元、46000元。


从计算结果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,价格因素的波动其实是影响盈利能力的最大变量。


因此,我们在决定打保养价格战的时候,是否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下,价格战所带来的集客以及转化,是否能弥补我们的营收波动?如果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内打价格战,我们又是否具备足够的承受能力?


汽车服务世界总经理胡军波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叫做“不得不打的价格战以及不可忽视的效率战、体验战和价值战”。


“价格战的背后体现的是团队整体运转的结构性效率,要通过结构性效率和一系列进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、呈现更好的价值,这是我们要打的战役,不打也得打。”


盲目地跟随一定不是好的战略选择,主动抉择才可能占据战略上的主动。如果我们不得不打价格战,那么在这一行动的背后,我们是否想清楚了我们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?